为响应教育部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号召,深入落实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相关工作要求,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于2025年7月7日-7月18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以及李政道研究所承办,共录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28所物理学拔尖基地的88名学生,并吸引了来自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伦敦大学学院、亚琛工业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京都大学等20所境外高校的33名优秀学生参加。本次暑校还接收了来自国内其它高校以及高中的部分学生旁听,进一步扩大了辐射效应。
本次暑期学校致力于打造汇聚前沿物理学知识和朋辈学术友谊的高水平国际化教育平台,所有课程和活动均以英语开展, 主要包含如下模块:
- 32学时专业课程
- 系列前沿学术报告
- 团队科研实践项目
- “到交大去”&申城探索
- 精彩文体活动
两大顶尖平台,共筑学术梦想
致远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致远学院创建于2010年,是上海交大实施教育部“拔尖计划”和“致远荣誉计划”的依托单位,旨在培养未来引领科学与技术的拔尖创新型领袖人才。2015年,致远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成为全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2018年,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周年总结评价全优成绩。2020年,致远书院正式奠基,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进入新的阶段。2024年,致远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李政道研究所:科研创新的高地
李政道研究所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建议,并在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于2016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旨在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科学研究机构。李所汇聚近百位科学家,利用天然的极端环境、人工创造的极端条件、使用极端探测手段,探索和调控极端新奇物态,采用建制化科研组织形式,形成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三大研究方向。
前沿课程,深度探索
量子场论导论与前沿展望
主讲人:徐一鸿
本课程以徐一鸿教授的两部经典著作为核心框架,带领学员深入理解量子场论这一现代物理学的基石。课程融合其权威教材《简明量子场论》的系统性,与科普佳作《尽可能简单的量子场论》的直观性,共同勾勒出这一理论的完整图景。作为人类建构的最精密、经受实验验证最严格的理论体系,量子场论深刻揭示了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的基本相互作用规律,成为诠释万物运行法则的终极语言。
致密天体、瞬变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天体物理学
主讲人:赖东
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作为恒星演化的最终归宿,承载着宇宙中最极端的物理现象与环境特征。它们不仅在全电磁波段被持续观测,更因引力波探测技术的突破而开启全新研究维度——其极端引力场、超高密度与强磁场的相互作用,为探索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规律提供了独特窗口。另一方面,类太阳恒星的系外行星系统近年屡获颠覆性发现,这些异质行星展现出的多样性远超太阳系既有认知,其极端轨道构型与物理特性持续挑战着传统行星形成理论框架。致密天体与系外行星两大领域,共同构成当代天体物理学最具活力的前沿阵地。
本短期课程将系统阐述致密天体的基础物理机制及其关联的时域暂现现象(如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暴、潮汐瓦解事件等),同步穿插领域内热点议题探讨;同时聚焦系外行星观测谜题,解析支撑其物理解读的核心理论工具。课程旨在构建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突破的知识图谱,培养对极端天体物理现象的多维度研究能力。
基本粒子探测
主讲人:刘江来
本概论课程概述粒子天体物理学 —— 该领域利用基本粒子探索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中的基本问题。课程从基础概念入手,内容涵盖基本粒子的性质、相互作用过程及相关探测技术。在此基础上,课程深入探讨该领域尚未解决的核心挑战,例如:
- 暗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 中微子的基本属性如何影响宇宙演化?
- 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起源是什么?
学生将接触全球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的实验研究,深入了解前沿研究方法。为巩固学习效果,定期测验将结合实操性的快速估算方法和具体案例。此外,实验室参观环节将理论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该领域的实验实践。
固体物理中的几何相
主讲人:牛谦
几何相位(贝里相位)是凝聚态物理的核心理论基石。其与能带理论共同架起了微观晶体结构与宏观物性之间的桥梁,不仅催生了拓扑物态研究的革命性突破,更推动固体物理学框架的系统性重构。
本系列课程聚焦贝里相位在凝聚态体系中的物理效应:基础理论篇:解析贝里相位的基本内涵,通过纤维丛理论的平行输运视角揭示其几何本质;动力学框架篇:构建包含贝里相位修正的半经典动力学理论,拓展至二阶微扰体系并阐明本征非线性霍尔效应的量子几何起源;输运现象篇:探讨绝热泵浦效应与非线性输运行为,重点剖析贝里曲率偶极机制驱动的反常霍尔响应;物性响应篇:发展平衡态响应函数的量子几何计算方法,深入揭示贝里相位对磁学特性的调控机制。
前沿报告
除了专业课程,暑校还有一系列前沿报告,主题包括暗物质直接探测、深海中微子望远镜、缪子物理、质量的起源、暗光子与暗物质、系外行星与外星文明、黑洞影像、量子大气、超导机制、量子计算、量子材料与新奇物态、宇宙大尺度结构演化、实验室天体物理、轴子暗物质、物理与人工智能等。
大师引领

华裔物理学家、作家,也是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的教授。在 UCSB,Zee 教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课程。他教学的巅峰之作是他备受推崇和广受赞誉的研究生教科书“三部曲”:《量子场论简述》、《爱因斯坦引力简述》和《群论简述》。专攻理论物理学,研究兴趣包括高能物理、量子场论、宇宙学、生物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物理学。撰写或合著了 200 多篇科学出版物和多本书籍,内容涉及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物理学异常、随机矩阵论、超导性、量子霍尔效应以及理论物理学和进化生物学中的其他主题,以及它们的各种相互关系。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访问)。主要从事理论天体物理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致密天体(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系外行星系统、天体物理动力学以及引力波天体物理等。曾获得Alfred P. Sloan研究奖、Simons学者奖和Dirk Brouwer职业成就奖等荣誉。担任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科学组织委员会(SOC)成员,并受邀在各类国际会议、研讨会及研究机构作学术报告。多个研究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资助,研究工作在天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和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暗物质、中微子实验领域的交叉前沿研究,是PandaX暗物质实验发言人,大亚湾/江门中微子实验刻度课题负责人,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或领先的研究成果。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9获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奖”和“科学探索奖”,2021年起主持基金委重大项目,202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液氙暗物质探测研究,排名第一),202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得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曾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系担任校董会教席。研究领域涵盖量子霍尔效应、准晶体、超冷原子、自旋输运以及石墨烯材料等理论,尤其侧重于量子输运中的拓扑和几何相位效应。已发表约280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其中包括84篇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3篇发表于《科学》,5篇发表于《自然》及其子刊,以及各1篇发表于《现代物理评论》、《今日物理》和《物理世界》。这些论文已被引用超过33,000次(H指数为83)。美国物理学会会员。
多元活动,嗨翻整个夏天!
本次暑期学校在丰富的学术日程之外,还为学员们精心安排了多项体验上海城市文化与交大校园特色的课外活动,全方位营造融学术、文化与交流于一体的成长环境。
在学术方面,学员们不仅与李政道研究所的二十余位青年科学家在“Chalk Talk”环节展开自由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还聆听了包括Michael Ramsey-Musolf、牛谦等讲席教授,以及多位长聘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带来的共13场前沿讲座,系统了解了该所在多个重点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此外,暑校特别设立的“AI for Physics”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及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技术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全面讲解,为同学们打开了跨学科研究的新视野。课余时间,学员还走进实验室实地参观,与教师进一步互动,切身感受科研实践的真实氛围。
在课外活动中,学员们于7月10日下午走访外滩、豫园和中华艺术宫,体验上海“中西合璧、新旧交融”的城市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7月12日晚参观上海天文馆,在沉浸式展览中激发对宇宙的想象与科学思考;7月16日下午分组参访交大闵行校区,包括文博楼、李政道图书馆和致远学院,感受学术传统与创新精神,并在蔷薇园与植物园中感受自然之美。此外,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友谊赛以及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交流等活动,紧密围绕“成长伙伴”主题,有效促进了学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与跨文化友谊。
暑校学生:他们这样说
暑校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