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利恒
2019级 计算机科学

既然选择远方,我必昂首前行

毕业去向:

清华大学

毕业感言

回望自己的本科生活,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内心,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和想要的,而不是随波逐流,回应他人的期待。

大一的时候,我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摆脱高中生的模式,只知道好好学习,在课程中取得好成绩,从而回应师长的期待。这当然无可厚非——毕竟刚刚入学,心灵的成长和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身在荣誉学院、荣誉班级,上进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这种心态下的我也确实取得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GPA全班前三。

到了大二,或许是饱暖思淫欲,也或许是因为吴海燕老师对我的暗示——“季利恒不应该只有绩点”,又或许是因为对于俞老师的景仰,当时的我声称自己梦想成为一名教育家,并且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加入了ACM队。很快我便为这缺乏考量的选择付出了代价——竞赛和学业的双重离心力让我的生活失去了平衡,把我甩得喘不过气。而生性患得患失的我,又不愿意为其中任何一方做出让步。结果可想而知,我的绩点一落千丈,竞赛也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甚至人际关系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深刻地反省了前两年的教训,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抉择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一直以来我所在意的、追求的东西,仅仅是他人的期待,或者所有人认为好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对我最重要的东西。我做不了教育家,我也不擅长写代码、配环境,我真正喜欢的是理论计算机,我未来想成为一名密码学研究者。

因此,我把大三的一年花在了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我踏踏实实地入门了密码学,认真学好了每一门理论课程。后来,在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夏令营面试中,我超越了同组所有的清华同级生,获得了陈一镭老师的最高分。最后,我也成功获得了清华大学的直博推免资格,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陈老师的学生。

人生没有最优的定义,得失也总是互相伴随,因此绝对最优的选择从来便不存在,人生的优化问题本就没有唯一解。换句话说,如果曾经的我选择了其它的道路,此刻的我便会失去一些东西。因此,不应为过去的任何选择感到后悔,正是他们的共同作用,铸就了现在最好的我。硬要说的话,我认为在做选择时,需要更多地倾听自己的想法。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避免,但时绝对不能忽略自我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